游客您好
第三方账号登陆
推荐阅读
天使羽毛1 中级会员
未知星球 | 未知职业
  • 关注0
  • 粉丝0
  • 帖子79
精选帖子

大厂抢人逻辑彻底变了:42%校招生首选字节的背后

[复制链接]
天使羽毛1 发表于 昨天 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又是一年校招季,紧张的11月,大厂陆续开奖中。
  有一说一,今年校招给我的感觉特别强烈——现在年轻人考虑问题已经这么细了么???
  不少手握一把Offer的校招潜力股们,后台私信来的全是这类问题:“这家的培养体系是真有东西还是走过场?”“那家offer接了以后能碰到核心业务吗?”
  想起厂哥毕业那年找工作的时候,哪儿敢想什么核心业务,培养体系,成长路径…自己就是一张刚出校门的“白纸”,能拿到大厂offer都觉得赢麻了。
  所以,是大厂招聘风向变了?还是这届年轻人飘了?
  晚上正好刷到脉脉人才智库刚发布的《2025互联网职场新人流动趋势》报告,读完算是把疑惑解开了。
  不过他这个范围要更广一些,把“校招群体”和“从业3年以内的职场人”都界定为了核心研究的“职场新人”——校招的是刚入场、急需定向培养的“萌新”,3年经验内的是刚站稳脚、想突破瓶颈的“潜力股”。
  而报告用了大量真实职场流动数据最后得出来一个结论:互联网招聘的底层逻辑,真的变了。
  字节领衔,大厂招聘已经不卡经验资历了
  以前我们总觉得,找工作你得有showcase啊,不应该过往经验攒的最多工作就越好找吗?
  但现在看报告里的数据才发现,大厂早不这么玩了——现在他们抢人突然不卡经验了…
  说到底,企业不再看你做过什么,而是看你未来还能做什么。这不仅对新人友好,给老人也减了心理负担。
  what?怎么厂哥找工作的时候没这种好事儿…
  看了下数据,字节、腾讯、阿里这些头部厂,同类岗位占比都在往上涨。“毕业3年内人才”已经成为大厂招聘的新趋势。
  搁以前,3年经验内的新人顶多被划拉到“后备力量”,得慢慢熬才能接触核心业务。但现在不一样了,他们直接成了大厂眼里“更被看好的潜力股”。
  为啥会有这种转变?
  这跟行业环境发生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AI把“经验壁垒”这玩意儿已经拆平了。以前要攒三五年的基础技能、行业知识,现在靠AI工具很快就能入门,企业再没必要盯着“工龄”看。
  再就是互联网业务现在迭代快得离谱。
  从直播电商到AI应用,可能半年就冒出一个新赛道,光靠复制老经验根本玩不转。反而新人敢闯敢试,没那么多顾虑,更容易搞出创新突破。
  好,那么问题来了:当大厂放下身段开始“抢人”,年轻人就真的会买账吗???
  报告里的另一个数据,直接描绘了这届年轻人的“反向选择”。超过55%的“职场新人”(1-3年经验)不是在跳槽,就是在准备跳槽的路上。
  他们不是瞎折腾,核心诉求就一点:“能获得更大的成长空间”。说白了:“画饼可以,但得让我真吃到。”
  00后在跳槽这事儿上最鲜明,他们拒绝成为“PPT流水线工人”或者“会议工具人”。面试时承诺的“广阔空间”,如果不能兑现为“独立负责项目”和“犯错后被指导而不是被甩锅”的真实体验,立马用脚投票。
  这就形成了一种新的、挺有意思的“双向奔赴”:
  企业这边,想法很务实:“我不管你是之前有没工作经验,我就看你能不能把手里的活儿跑明白。”年轻人这边算盘也打得现实:“钱和成长,必须得占一样”。
  所以你说,是谁飘了?其实谁都没飘。
  这更像是一场基于市场变化的理性重置。大厂在重新定义“人才”,年轻人在重新定义“好工作”。
  双方都在找一个关键问题的答案:“你能否让一年后的我更进一步,出现肉眼可见的自身突破和成长?”
  从这个角度你就能理解,为什么字节成为42%校招生的第一选择。

校招top10

校招top10



  大家的思路很一致:
  字节依然处在业务的爆发期,职场文化不搞论资排辈,新人能进核心战场的机会更大;同时“活水机制”又提供了内部重选赛道的可能。
  以上这种“被当回事”的授权感,对追求快速成长的年轻人来说,比单纯的薪资诱惑力明显要更大。
  同时这个逻辑在社招人群中也是完全成立的。
  报告里指出,毕业3年内的人有相当大的跳槽意愿,而动因高度一致:为了获得更大成长空间。观察他们流向的目的地中,字节同样是热门选择。
  为什么?因为字节确实敢让年轻人扛事。
  你会发现,在字节动不动就是一个很年轻的同学在牵头某个核心产品的功能迭代,这种看得到的结果,恰恰是追求快速成长的年轻人最在意的。
  “在这里成长是加速的,付出也是加倍的。但至少你能接触到最前沿的项目,积累跳槽都带不走的实战经验。”一位刚通过社招加入字节的开发同学说。
  厂哥说两句:选平台的同时,也是在选一种成长方式
  既然大厂的招聘风向已经发生了变化,对于正在等开奖的同学,务必多问问那个给你offer的部门,过去一年的校招生到底在忙什么?是参与重要项目,还是持续在边缘打杂?“实践机会”比“公司光环”更值得关注。
  而对那些光喊“重视年轻人”大厂来说,现在你们开的条件已经不够了…
  敢不敢给新人真正的挑战?能不能为试错兜底?谁先做到,谁就能在这场新人才战中占据先机。
  而像字节这样,既能吸引42%的校招生首选,又能成为顶尖人才的跳槽目的地,或许正是因为踩中了“真实成长”这个核心诉求——在这个意义上,它的热度,也值得更多大厂的思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25 A5sh.com ( 苏ICP备20011375号-3 )